不良資產定義
不良資產主要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包括客戶無法按期按量償還的逾期貸款或者呆賬貸款。其他不良資產還包括房地產等其它不動產組合、企業等非金融機構尚未處理的資產凈損失、以及按財務會計制度規定應提未提資產減值準備的各類有問題資產預計損失金額。這些不良資產雖然存在于企業的賬面上,但由于回收的不確定性較大,無法成為企業正常經營的資金,需要通過評估不良資產的情況,進行相應的催收或者沖銷。
目前不良資產處置行業主要有:國有四大AMC、地方性AMC 以及不持牌AMC三類機構。它們既是不良資產一級市場的接收方,也是不良資產處置市場的主要處置方。
服務性機構主要是為不良資產處置方提供相應服務,包括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拍賣公司、征信公司、資產評估機構、證券交易所。其中,律所主要提供訴訟、清收、轉讓等交易服務。資產評估機構主要在一級市場中幫助各類AMC評估出讓方的資產價值。證券交易所則可以為債權轉讓中的資產證券化業務提供交易平臺。
不良資產管理產業鏈分析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持續上升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及不良貸款比率呈現雙升的趨勢,且上升速度有可能處于加快通道。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不良資產處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共計1.5萬億元,持續20個季度環比增長,其中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7658億元,占商業銀行總不良貸款余額的51%。在不良貸款比率方面,我國商業銀行的平均不良率為1.76%,其中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達到2.74%。銀行系統積聚的不良風險亟待AMC公司化解。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持續上升(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是不良資產管理行業的主導者
中國華融、中國長城、中國東方和中國信達等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是中國不良資產一級市場的主要接收方,也是中國不良資產處置市場的主要處置方。憑借在業務范圍、行業經驗、專業人才、分銷和服務網絡及資本實力等方面的明顯優勢,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自成立以來就一直是不良資產管理行業的主導者。截至2015年12月31日,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累積收購不良資產規模達到50,531.64 億元。其中,中國華融累積收購不良資產賬面原值12,859.63 億元,在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中市場占比25.4%。
行業監管環境逐步完善
行業起源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經歷三次大規模的銀行不良貸款剝離,在近三十年發展期間,監管環境不斷完善。財政部、 銀監會于2012年頒布了《金融企業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管理辦法》以及財政部于2015年頒布了《金融管理公司開展非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管理業務辦法》,對不良資產管理業務活動、公司治理等方面不斷完善監管,為行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行業發展空間廣闊
不良資產規模迅速上升
基于中國宏觀經濟下行及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產能過剩相關行業面臨并購重組的壓力,將會產生大量的不良資產需要專業公司幫助處置。不良資產根據其來源不同可劃分為:銀行業不良貸款、非銀行金融業不良資產及工業企業不良資產。
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迅速上升
截至2015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199.35萬億元,同比增長15.67%,其中商業銀行總資產155.83萬億元,同比增長15.60%,經濟下行及貸款總量的持續增長,使得不良貸款率也迅速上升。
非銀行金融業:大資管發展,不良資產增多
非銀金融大資管發展時代,帶來資管規模的迅速擴張, 隨著資產管理規模的提升,在收益率的壓力下,資管公司龐大的資金規模勢必要增加配置高風險資產,加大了形成不良資產的可能性。